首页 - 大运河文化带加速产业落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郴州市 >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 正文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

来源:林下风致网 编辑:郴州市 时间:2025-04-05 06:43:54

这里显然有孟子对不良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明确将自己的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看作圣人之徒的卫道之举,肯定自己是孔子之徒。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教理念的奠定者,儒家政教思想的特色,可以通过对师儒的溯源得到解释。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

[3]儒的教育职责包括六艺六行,也就是说,师儒原就是司徒之官中在各邦国、乡里从事教育的职官,他们所传授的三德三行六艺六仪等,正是儒家学派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虽然孔子在世时没有被称之为师,但是,孔子赋予了师一种不同于原来仅仅是作为学官名称的崭新意义,而这些新的意义,恰恰是孔子在后来被儒者尊为师的重要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师一直还保留着两重意义:其一,是王官体制内掌握文化教育权力的职官之师。三、孟子挺立师道 以孟子学派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学者,进一步推动了师作为非职官的民间士人身份,自觉担负起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使命。《论语》中师具有政与教的双重意义:周朝职官与文化传人。

在春秋时期私学初起的年代,按照人们习惯上的称呼,师仍然保留其学官的惯例。所以荀子强调尊师,他说:国将兴必隆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他之所以把是否隆师看作关系国家兴衰的重大政治问题,就在于师在荀子这里具是重要的政治身份并有特别重要的政治功能,国家的礼乐制度均是通过他们掌握的师法而建构起来的。(《孟子·滕文公下》)虽然引其君以当道会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孟子相信师道的精神人格力量,远远过于君王这一类权势者,所以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魏巍然。

《论语》中有大量君子、小人之辨的言论,孔子推崇的君子人格,均是一种具有仁、智、勇以及礼乐修养的人物,他们是普通人们学习、效法的榜样。荀子强调:故非礼,是无法也。特别是先秦儒学史上出现的师道、师法观念,同样也是源于儒家与师儒之间的血缘关系。尽管这只是儒 的起源说法之一,但是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揭示儒家文化的特质,历来得到学界的肯定比较多,本文也认同这一观点。

孔子虽然不是君,但他是具有文化道德崇高威望的圣,故而具有实质的师身份。譬如《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说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论述先秦诸子与西周王官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儒家渊源于司徒之官,他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4 李纪祥:《孔子称师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师具有双重意义,但荀子所言的师,首先是一种依托于政治体制的职官身份,因为作为职官身份的师也必须具有知识道德的条件,其文教之师的意义必须依托于其职官身份。四方来学孔子者,亦以 ‘子、‘夫子敬称、尊称孔子。

特别强调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孔子心目中的士君子必须传承道、文、礼,其实这正是师的责任和标识。西周时期的师儒等司徒之官,恰恰也是官与师的身份合为一体,其职责主要是行使教育的职责。荀子一直强调,人类社会为了限制人无度量分界的天然性情欲望而制定了礼仪法度,但是谁能够拥有这一重要的政治权力?荀子认为,这一切均是由被人们称之为师的人制定出来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的定义,师法概念与此密切相关。[2]郑玄解释《周礼》的师儒,师即相当于司徒之职中的师氏,儒即当于司徒之职的保氏。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荀子反复强调: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

他说: 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致仕》) 一方面,荀子继承西周时期朝廷体制内的师,特别强调师服务于朝廷的政治功能和职官身份,故而没有将广博的知识作为师的根本条件,反而将尊严而惮的政治权威性看作师的根本条件,可见荀子对师的政治身份更为关注和特别强调。

(《荀子·修身》)能够正礼的师,当然是圣王之师。而流落民间并具有师儒出身的士人群体关注教育,他们希望通过整理三代文献,以《诗》《书》《礼》《乐》培养传承先王之道的士君子,继续履行以贤得民以道得民的师儒之职。对于荀子而言,他主要受上古政治传统的影响,他所指的师首先是指王官体制内掌握礼乐制度与教育的礼官一类。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所以,荀子往往将先王制定礼乐制度与士人解释传记经典这两种师法联系起来,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二、《论语》中师的双重意义 春秋之始,西周确立的君(官)师一体的政教形态逐渐解体,许多在民间从事知识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士人,并不具有西周教育官员的师的身份。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显然,这一个师与学官更没有关系,他就存在于普通的民间社会中,是一切能够帮助我在知识、精神方面成长的人,均可以尊其为师。

当然,由于这一类师是王官体系中掌握礼乐教育者,他们往往会有更好的知识、道德条件。)曾子、子思是同道的授受关系,这是建立在道之传承上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于庙堂之上政治依附的君臣关系。

他说:圣人,百世之师也。这样的师,其实就是从文化传承(温故)与文化发展(知新)的意义上,确立了师在精神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新意义。

这一规范性法度既可能来自于先王制定礼仪法度的师法,也可能来自于儒家经典传授的师法,而后者恰恰是汉代经学研究、传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师氏保氏的司徒之职,与后来产生的儒家思想接近,即所谓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所以,尽管孔子自己从不以圣自诩,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周礼》记载的师儒,其实就是在各邦国、乡里从事教育的司徒之官。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3 郑玄:《周礼注疏》卷14《师氏》,载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8-349页。

但是这些儒家士人与西周的师儒又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治教分离,诸子不可能代表君主行使教化之职,儒家学派虽然仍然从事教育与学术,但他们不具有西周时期作为司徒之职的师儒身份,而完全是作为民间知识人而具有子的身份。同时,儒家教育还有一个明显改变,就是教育对象的变化。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

孟子进一步指出师与道紧密关系。儒家将教育对象由贵族成员转变为普通平民,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巨大转变,由此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导致中华政教文明的发展与转型。《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所以,荀子所说的师,首先是指三代时期治教合一的圣王。可见,在孟子这里,师传承的道既可以是亲炙之者的直接授受关系,也可以是精神传承的间接关系。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孟子·尽心下》)可见,在孟子的心目中,师与天子之位或王官之职完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指那些具有仁且智的圣人与士君子。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3714s , 16768.85156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金嗓子”与“老干妈”的江湖,林下风致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Top